managed/owned by New Era Edu Sdn Bhd[201401008960 (1085038-D)]
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第五卷第一期,2016年6月:79-81
学术报告
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学术研讨会简报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Chinese Folk Culture
廖文辉 *(LEW Bon Hoi)
* 廖文辉博士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为了唤醒国人对华人民俗的关注,并藉此促进民俗的研究,同时加强国内外学人、文化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新纪元学院陈六使研究所于201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新纪元学院A座403讲堂主办为期两天的“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研究”学术研讨会。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绝大多数属于民俗层次的传承和发扬,然而我们却较少意识民俗的存在,即便有所知觉,也将之纳入文化的范畴处理,如此反而消融掉民俗的特色。马来西亚华社,可以这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民俗才是影响我们最深远的,是我们最为深刻的文化表现。为此,学界的当务之急在还民俗本来面目,正本清源。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演讲由台湾文学馆馆长,也是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陈益源教授主讲,题为《人口买卖文件中所见之南洋社会风俗》。陈教授对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以及域外汉文学有专精,长期以来,不仅勤于民俗文化调查和民间文学采集,并着力于台湾民间故事家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对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推动更是不遗余力。他以近年所收集的20世纪以来至1950年代的人口买卖契约和家信,配合过番歌谣、人物传记和新闻报导等材料,考察南洋各地涉及人口买卖的社会风俗现象。
至于研讨会则依据民俗学的分类,以八个小组进行,共邀得24名学者分别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人生礼仪、岁时节庆、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曲艺娱乐与语言民俗等场次发表依据成果。各场次、发表人与论文题目如下表:
上述各论文皆能针对马来西亚华人民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其中有者还是相当新颖的课题,如陈耀威的华人民居的研究,认为传统华人木屋注重正厅及屋子的对称,并依据各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能力,从基型木屋衍生出多种类型,而高脚或孟加楼式的华人木屋,也反映了华人木屋的在地现象。他以大量在全国各地拍摄的木屋民居图片为例说明,让听者更容易理解其内容。而高佩瑶和蔡佩娟所探讨的女性生活图像,无疑凸显了长期被忽略的女性在国家经济上的贡献,尤其在外劳大量涌入以前的年代,华人妇女曾经担任如今已被外劳取代的工作,如工地女工、家庭工和临时工等。廖冰凌对马化版课本中鼠鹿形象的探讨,可谓是对屈指可数的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文学研究的补白,而张吉安的乡音曲艺的介绍,则是他多年采集的成果,其资料可谓自此一家,别无分号。全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曲艺娱乐的场次,因为粤剧音乐师傅杨伟鸿和客家山歌歌手丘惠中,不仅就其表演领域与大众分享,并且还进行现场即兴演出。前者朗唱一段“男烧衣”的广东地水南音,后者则高唱客家山歌。
是次的研讨会实际上是马来西亚首次以民俗为研讨内容的会议,希望往后能以此为起点再接再厉,继续主办类似的研讨会,使华人民俗研究在马来西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地址
电话号码
电邮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点半至下午5点(星期六、星期日及公共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