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

新纪元首页 > 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 > 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

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

 《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第七卷第一期,2018年6月:117-119

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活动报告
Report on Malaysian Chinese and Village Development Workshop

陈琮渊*                          廖文辉**
(CHEN Tsung-Yuan) (LEW Bon Hoi)

        2018年3月23日到27日,第三次“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发展国际学术工作坊”在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G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共同主办,华侨大学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承办,马来亚大学、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协办。本次工作坊得到了“华侨大学涉侨研究专项经费项目”之涉侨学术会议项目和“一马社区联盟资金”资助,华侨大学陈琮渊副教授为项目总负责人,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廖文辉副教授协同主持。本次工作坊共有来自华侨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作为主办方代表,华侨大学任弘教授、陈景熙副教授、陈琮渊副教授及张行博士等人出席发表、点评论文并主持专场研讨,讨论气氛热络。

         本系列工作坊的首次会议于2017年3月3日至5日由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第二次工作坊则在2018年1月27日由马来西亚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在诗巫举办;本次工作坊则移师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举行,共计将举办四至五次会议,总结的工作坊将再度回到华侨大学举办。系列工作坊以闽籍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村镇发展为主题,聚焦社团文教、产业经济、宗教信仰、民俗技艺等重点领域,系统分析闽籍华侨华人活跃的村镇及区域之历史及现状,推动了海峡两岸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大学及华人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本系列工作坊也成为加盟机构共建的学术平台,促进华侨华人研究的优势互补及水平提升。

        本次会议得到马来西亚华社及文教界的高度重视,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博士亲自出席,他在致词中表示闽籍华人在马来西亚占比较高,活跃于政经文教等诸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新纪元与华大合办的工坊作对于闽籍华侨华人与大马村镇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能对大马华社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启发。马华公会青年团中委黄国辉博士代表马华公会副总会长暨中央党校校长周美芬女士(也是华侨大学客座教授)出席致词表示:华人在马来西亚属少数族裔,民族文化与生存发展深受主流族群及政治现实的影响。但历史上,包括闽籍华侨华人在内,大马华人积极捍卫民主人权,将语言文化代代相传,同时渴求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和平共处,在马中关系发展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尤有建树。更重要的,马来西亚的国家经济建设及城市发展,更少不了华人的参与及付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陈琮渊博士 中国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主任。
电邮地址:kurtchen1979@yahoo.com.tw
** 廖文辉博士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电邮地址:bonhoi.lew@gmail.com

        本次工作坊由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江柏炜教授发表主旨演讲,主题为“移民网络、侨乡社会及其物质文明:19-20世纪的金门岛”。江教授指出,金门岛位于闽南文化核心区域,是大量海外华人的故乡。江教授的研究透过若干实例分析了金门地区海外移民的流向、原因以及移民构成,也通过侨乡社会的现代化实践讨论了华侨与侨乡的关系,并以金门的洋楼为例得出了侨乡社会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未竟的现代性的结论。

        本次工作坊共提呈八篇论文,涉及的闽南村镇,在西马有槟城的日落洞和乔治市(Jelutong)、柔佛北部的东甲(Tangkak)、麻坡的武吉摩新村(Bukit Mor New Village)、巴生的班达马兰(Pandamaran)和吉胆岛五条港(Sungai Lima,Pulau Ketam),东马则是林梦(Limbang)和老越(Lawas)。研究内容以宗教和民间信仰为多,共三篇。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生阮光安的<诸天的护佑:老越华人宗教生态与互动>论述了华人如何将各不同的宗教和民间信仰带来并相互共存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老越华人对信仰的包容和互动,完全有别于西马的宗教环境。五条港文史工作室李建明的<论五条港民间信仰的之凝聚力现象>在介绍五条港民间信仰之余,并分析这些信仰如何将外移的人群重新回归抟聚,并建立归属感,令其他的宗教则无法在此立足。巴生著名文史工作者刘崇汉的<班达马兰华人新村神庙>则以40间较具代表性的神庙加以分类介绍,以此可见班达马兰新村民间信仰热络的情况。

        经济方面的论文则有两篇。廖文辉副教授的<槟城日落洞的传统行业>以日落洞目前尚存的椰子业、造船、酱园、豆芽和木材炭火业为对象,针对其行业特征、禁忌、工序、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这篇文章最大的目的在鼓励更多的人员投注于濒危的传统行业,如果再不加以采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将湮灭于历史洪流。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郑诗傧助理教授的<东甲的布业发展>则论述了兴起于1990年代的华人布业,以及其没落的因由。

        社会方面的论文则有陈琮渊副教授的<林梦华人社会:边境村镇与跨境华人社群的形成>则从社会学与地方史的角度勾勒林梦华人聚落的历史和现状,讨论这个位于砂拉越边陲村镇的发展特点。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邱克威博士的<武吉摩新村历史及其前后时期的马共活动>则很好地呈现新村的华人居民如何在英殖民统治者的围堵政策和马共的威胁的双重压迫下生活。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宏教授的<近代东南亚华侨聚居地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槟城广汀会馆建筑历史研究>则是一篇以华人会馆的建筑风格来探讨海外华侨社会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建筑文化的海外传播方式的文章,文中以“中国古典复兴式”的建筑风格来分析广汀会馆。

        在综合讨论环节,新纪元大学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永宝教授认为类似的研讨极具意义,并在江柏炜教授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两点总结,首先是全球化的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作用,即便一个小村镇亦可显现外来文化的因素,地方与地方,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彼此有所交流的,而槟城广汀会馆的建筑风格即为显例。其次是在地化的问题,任何文化进来以后,必定与当地文化发生关系,会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并各取所需的折衷现象,这个情况最为显著,尤其是遍布各处的拿督公信仰。

        由于马来西亚地方村镇研究,能采用的传统文献有限,故此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方可将研究对象的面貌和形状描绘出来。上述各篇论文基本以田调为主,并在广泛搜罗华人民间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在辅以传统文献而成,这是闽藉华侨华人与马来西亚发展历次工作坊所提呈论文的最大特色所在。希望这样的一种研究方法能在往后持续发挥作用,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村镇研究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

        3月25-26日,工作坊的学者专家拜会马来西亚雪兰莪金门会馆,得到金门会馆吕清便主席、许晋福总务、刘志山主任、杨质焕青年团长、杨恭垂理事及吉胆金浯江会馆王木财主席热情接待,双方对开展闽籍华侨华人,特别是大马金门华侨华人学术研究合作达成高度共识。会后成员前往巴生金浯江伍德宫、苏丹博物馆、五条港渔村、吉胆渔村、班达马兰新村等地进行考察。在五条港渔村先后参观了主祀许真君的旌阳宫、主祀保生大帝的振龙宫和拿督公庙,同时也考察了当地最大,每三五年主办一次的山海醮的场所,最后也参访当地唯一的华文小学新民华小。在吉胆岛则拜访金门人的金浯江会馆和华联华文小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如此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物质有限的环境下,当地的华人社会竟然可以办起如此设备齐全,同时拥有比市区小学更为先进的教学器材的小学,实在令人惊叹。至于在班达马兰新村则拜访当地最早的华人教会和规模宏伟,主祀源自苏门答腊的拿督公神庙关西宫,而庙中配祀的五太子,则不知源自何方,可能是马来西亚华人自创的神明也未可知,值得进一步探究。

地址

Blok B&C,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电话号码

03-8210 3709(主线)
03-8740 6392(主线)
03-8740 4392
03-8741 8192
03-8741 4923
03-8741 4924
03-8740 6925
03-8737 9292

电邮

neuc@newera.edu.my

办公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8点半至下午5点
(星期六、星期日及公共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