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Date

2022年11月26至27日(星期六和星期日)

26-27 November 2022 (Saturday, Sunday)

时间 Time

8:00am -7:00pm

地点 Venue

线上 Online:
Zoom Meeting

线下 Offline:
黄迓茱活动中心
Ng Ah Choo Multipurpose Hall, UG Floor, Block C, NEUC.

主办单位 Organizer

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Nantah Education & Research Foundation、新纪元大学学院
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

 

 

收费 Fees

免费 Free of charge

论文摘要 Abstract



学者论文摘要记录表

学者姓名 学者职称 论文题目 论文摘要
1 黄大志教授 教授(退休) 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演变 国家是一个具有人民、领土、主权和政治制度等组成的行政机制。掌控整个国家行政机制的权力来自执政的单一政党或多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多元民族国家,制定国民教育所使用的教学媒介语可能是单一语文,也可能是多个政党妥协下组成的多元语文制。独立前的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允许各民族学校以多源流语言教学,各自为政,互不干预。独立后,拥有绝对教育权的新加坡政府,逐渐以英语教学融入整个教育体系,組成一个单一的教育体制。
本文着重探讨1960年到2020年之间,新加坡华文教育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探讨的主要因素包含三项,即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生存背景、政府政策的动机和家长的选择。在经济生存方面,论文将分析新加坡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经济链条的重要性。在外资和新加坡官方企业日渐增强影响力和提供大量高薪就业机会的情况下,英语已占据了各类行政的绝对主导应用地位,华文不得不退居二线,成为母语教育的保护根本。
2 李仕耘 厦门大学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秘书,拉曼大学博士生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师资的教育背景分析:以宽柔中学为例 华文独中是确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不变质的关键,而教师是整个华文独中教学过程的“前线人物”,其对华文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将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考察华文独中师资教育背景,对把握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华文”属性至关重要。宽柔中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也是当前规模最大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华文教育发展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典型性。文章以宽柔中学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师资的教育背景,总结其主要特征,进而探讨华文教育本地化的问题。
3 曹淑瑶教授 东海大学共同学科暨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沙巴的会馆与教育:以亚庇客家公会与福建会馆为例 原乡中国社会深具乡土观念,促成以血缘和地缘为认同基础的社会网络之形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离开原乡深处异地,失去宗族保护与教化,因而以乡土地缘为纽带,以会馆为名的同乡组织,遂在移民侨居之地设立,促进同乡的业务与生活。当近代民族主义兴起,教育被赋予救国家与兴乡帮的功能,办学更被会馆视为重要事业。沙巴首府亚庇自1899年英属北婆罗洲公司将贸易站迁移此地后,吸引以经商为目的的福建人以及以垦殖为目的的客家人陆续前来,构成今日亚庇华人社会的两大方言群体。为满足战后沙巴华人社会对于中学以上教育的需求,亚庇福建会馆及亚庇客家公会分别创办「亚庇建国中学」及「沙巴4崇正中学」,两校同为当地知名的华文独立中学。本文拟以这两个会馆与其属下5的两所学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沙巴的会馆与学校的关系。
4 严春宝教授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新加坡建国后华文教育的发展及其嬗变 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拥有超过150多年的历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度曾经形成了十分完备的华校教育体系,然而,在新加坡建国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华文教育却在“双语教育”的名义下迅速地走向式微,学生的华文水准每况愈下。本文尝试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政府的官方教育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华文教育政策的剧烈变化方面入手,研究新加坡华文教育为何会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兴盛走向没落?并尝试为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未来前景作出预测。
5 陈琮渊助理教授 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浅析南大学人的生命经验:以黎国昌及程光裕为例 二战结束后,因国共对抗方炽及国际冷战下特殊的时空背景,一些华人学者辗转来到(或因故未去返两岸发展而停留)新马从事教研、新闻及艺文事业,成绩卓着,别具特色。但或因居停时间不长及资料有限,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利用书信、口述及出版品等资料,介绍黎国昌、程光裕等人在南洋大学的教学与生活经验,描绘这些学人之“南洋经验”的具体内涵及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
6 宋燕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教授) 名校养成之路:吉隆坡尊孔中学的发展之道 吉隆坡尊孔中学是中马一所闻名的百年名校,在马来亚建立大学以前,被尊称为中马华社的最高学府。尊孔中学从建立之初,就从学校环境、师资水平、学生培养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以建设,很快就在二战前成为中马教学水平最高的华文学校。考察尊孔中学的发展之道,对推进马来西亚当下华文学校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关启匡 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道理书院副研究员 / 专案执行员 霹雳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的地方组织与其历程的初探 ——以《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资料为核心 依据沈亭所编著的《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的记载,1973年4月1日,在霹雳九所独中代表在育才独中蔡任平图书馆的会议上,决定推动为霹雳独中筹款的运动。始自1973年5月11日所获得万里望地区一群劳工合共RM258.05元的捐款,一直到1975年9月29日,由十笔小额捐款构成,共RM220.00的款项。这场筹款运动在霹雳华社共开展了两年又四个月之长。本文将重新整理《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所保留下来的资料,再以其他相关史料详加对证,以厘清以下两项事实性的面向:其一,在霹雳董联会的领导下,霹雳各区有哪些华团参与了筹款运动?其二,各区华团组织的过程,又是如何逐步开展的?通过对这两项事实性脉络的厘清,我们才能更加清楚这场整合了资本家和广大华裔草根群众的华社运动,其深刻的历史义涵。
8 邱克威副教授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副教授 新马华人探讨中学教育的历程与意义 1919年槟城华侨中学与新加坡华侨中学创办以来,新马各地在1920年代相继组织多所中学,自此南洋华文学校的基础教育系统基本完善。然而新马华人从1904年创办第一所新式小学以来,至晚于1906就已开始探讨中学教育的开设。在这十余年中,除了印尼华人曾在1910年通过清政府的支援短暂办过一所中学,新马华人都在持续不断地探讨并尝试创办中学,根据邱克威的整理,在1918年组织筹办中学委员会以前,新马华人就曾于1913-1917年之间“‘三度’公开号召且具备动员力的倡议筹办中学”。这些探讨与尝试中,新马华人面临着各种社会、经济与教育等方面困难,并且通过中学教育课题的讨论,同时带出了新马华文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一百余年前新马华人在探讨中学教育及创办华文中学的历程,以及过程中讨论的华文学校发展方向,带出创办中学在新马华文教育历史上的意义。
9 锺大荣副教授 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副教授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若干重要意义初探—族群政治多元共处与多元文明互尊为主要视角 对两岸四地(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而言,“海外”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极为特殊、成就非凡。鉴于马来西亚多元历史、多元族群、多元政治、多元教育、多元宗教的基本国情,形成了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一枝独秀”。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多元共处,是华文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多元文明互尊,是本地华文教育充分发展、繁荣后,有助于马国形成多元族群政治、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至今,不仅突破族群文化归属的限制,也在个人价值实现、全民文化共享、国家发展受益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华文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最大化利益的公约数,但多元族群政治现实环境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如何将最大化利益的公约数,与马来西亚国家整体文明发展、进步统一起来,值得关注。
10 羅樂然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助理教授 殖民政府對陳六使倡導南洋大學的回應——以新加坡大學中文系成立過程為例。 陳六使於1950年代初倡議在新加坡成立華人的大學,並於1953年發表成立宣言,籌辦南洋大學。就此,殖民地府馬上在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設立中文系回應相關的計劃。
過往研究南洋大學與華人教育史,陳六使個人的研究與南洋大學內部的歷史已有豐碩的成果,惟同時創立的馬來亞大學(後改組為新加坡大學)的中文系實際上與南洋大學發展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不容忽視。本文從側面的角度,探討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成立的過程,觀察華人教育的形式與結構,如何受殖民政府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左右,同時說明南洋大學議題如何成為當時英帝國的跨國族、地域、語言的政治難題,需急切應對。
11 张晓威副教授兼院长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兼院长 陈顺福校长与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的发展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是其中一间受「1961 年教育法令」影响而诞生的华文独立中学。虽然该校目前的学生人数有近 5 千人,但是在创办后的前十年中,该校经历了与众多华文独立中学一样的艰困历程。学生人数甚至在 1972 年只剩 170 余人。陈顺福接掌该校后,透过秉持和发挥了华人兴学办教的精神,终于克服与摆脱原先困境,不仅使该校坚强地竖立起来,并且进入稳定性成长,以致有了今日的成就。该校今日的成就,可说是陈顺福校长的理智、务实开放的气度,以及择善固执且与时并进态度的办学理念有关。
本文即针对陈顺福校长的办学理念作进一步的探析。
12 谢耀东博士
Dr Yeow-Tong Chia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Senior Lecturer Chinese School legacy on Singapore’s civics/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ingapore state places strong emphasis on civics education, with state form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as the key aim. Various civics education curricula and programs were implemented and scrapp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such as civics, ethics, history, education for living, Religious Knowledge, civics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latest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yllabus and framework.
This presentation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legacy of the Chinese schools in the civics education curricular in Singapore. Civics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to all Singapore schools in 1957 as one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ll Party Report for Chinese Education. Prior to that, only Chinese schools taught civic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ivics textbooks and curricular over the years, I will show the legacy of the Chinese schools in Singapore’s civic education. Despite the decline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relative demise of Chinese schools in Singapore, one of its key legacies can arguably be found in civics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emphasis on moral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新纪元大学学院
1 王淑慧副教授 教育系副教授 调整与变革: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发展现状 社会变迁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凡变迁势必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这种变动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发展的不断适应与变革。马来西亚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应大环境的变迁,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国家社会在不具备充足条件的情况下,不得不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其次,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衍生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国际性的变迁构成了马来西亚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基调和导向。而华文小学一直被视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命脉,即华小牵动着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与存亡。因此,华小的发展在华人社会是备受关注的议题。本文以梳理华文教育的整体性发展态势为起点,进而就定位与特征、现况与处境、课程与教学、评价与学习、适应与调整等多个面向探析华文小学的现状。以期为2010年后华文小学的发展留下注记。关键词: 华文教育、华文小学、课程改革、评价改革
2 安焕然教授 中文系教授 從《陳嘉庚言論集》和《陳六使言論集》探「雙陳言論」 陳六使的興辦南洋大學,其辦學精神有受陳嘉庚的影響。惟兩人對教育的認知、行舉和辦學理念有異有同,各有輕重和偏向。本文從《陳嘉庚言論集》和《陳六使言論集》的對比,探討陳嘉庚和陳六使「雙陳言論」的異同,以探兩人的辦學精神的傳承。
3 廖朝骥助理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兼媒体传播与影视演艺学院院长 百代新闻社有关南洋大学的历史新闻片段 在百代新闻社历史新闻数据库中有六段有关南洋大学的新闻片段影像。这些新闻影像记录了1959年南洋大学校区景象的新闻片段;发生在1963-1965年间的几起学生运动。本文将以文献及南大校友的回忆来解读相关的新闻片段影像,以补充南洋大学校史材料中有关影像的记录。
4 张伟隆助理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教育系助理教授 探讨马来西亚微型华文小学的出路—以马六甲某所华小为例 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规定,少于150位学生的学校被定义为微型学校,根据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整理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微型华小的数量扩大至616所,占目前华小的47.31%,这数据的显示,敲醒了华社对于微型华小问题的重视。教育部为解决微型学校的问题,落实了多项政策,当中包括将学生人数少于30人的学校推行复级班,及建议微型学校进行搬迁或合并。在国小方面,亦出现过很多合并微型学校的成功例子,但华社在秉持“一间也不能少”的态度下,华小董事部往往都会拒绝教育部所献出的合并建议。随着华人生育率降低、华裔新生代往城市迁移日益严重等因素,导致乡区微型华小数量不断扩大。马六甲目前共有65所华小,当中14所属于微型华小,若情况持续下去,华小合并或迁校是在所难免的结果,华社应采取相关必要的步骤,集思广益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 华文教育、华文小学、微型小学
5 黄诗杰博士 新纪元大学学院
高级讲师
Milestones in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began as the migrant Chinese community’s efforts to provide for their children basic instructions in the mother tongue plus other knowledge subjects deemed crucial for their upbringing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s British Malaya transmogrifies into Malaysia and Singapore in the 1950s-1960s,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too, evolved to suit the changing needs of its community. Where once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 was to emphasize Chinese values and citizenship, in the post-colonial era Malaysian Chinese has turned its focus on nation-building while still retaining its traditional pedagogical principles and goa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and highlight the critical milestones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has endured for nearly a century. From the British attempts at supervising the curriculum in the pre-World War II decades to the struggle for the Dongzong-organized Unified Education Certificate’s full recognition by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each step has been a watershed moment for adherents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as well as defenders of Chinese education. While each success and setbacks reverberate throughout the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the effects are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chang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trends of Malaysia. It is hope that the paper will illuminate the possible path or paths Malaysian Chinese education could take in the 21st Century after such hard-fought efforts by pioneers and champion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such as Lim Lian Geok and Tan Lark Sye.

 

主题演讲:
1 古鸿廷教授 东海大学荣誉教授 /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兼职教授 南洋大学的盛与衰
2 庄国土教授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 华侨大学讲席教授 从南洋大学的创办看福建华侨捐资办学的执着

 

综合座谈:
1 古鸿廷教授 东海大学荣誉教授 /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兼职教授
2 庄国土教授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 华侨大学讲席教授
3 莫顺宗教授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

联系方式 More Info please contact

地址 Address:

新纪元大学学院(陈六使研究所)
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 (Tan Lark Sye Institute)
Blok B&C,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Kajang, Selangor, Malaysia.

电话 Phone:

+60(3) 8740 6392 / +60(3) 8210 3709(叶淑仪 Yap Sook Yee 分机/Ext: 518)

电邮 E-mail:

tlsi@newera.edu.my

电传 Fax:

+603 8733 6799

© Copyright 2022 New Era University College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纪元大学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