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纪元首页 > 文学与社会科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系友访谈系列《在中文里发光》人物专访——陈丽娟】

【系友访谈系列《在中文里发光》人物专访——陈丽娟】

陈丽娟/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系友/居美/目前任职于硅谷著名科技公司市场部 /曾任加州圣荷西市议员办公室助理,硅谷科技公司行政人员。

  1. 【问】你在美国居住已经有10年了,生活语言以英语为主,中文现在对你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答】世界已经走向无疆界虚拟小区(boarderless virtual community)的信息时代,语言也不再限定于特定区域使用。加州硅谷(Silicon Valley)不仅是全世界的高科技重镇,也是地球村的最佳写照。 居美十年,英文虽然是生活和工作中的主要语言,但是硅谷聚集了许多的外来移民,之中不乏来自中港台等地的科研人才。因此,中文还是一种华人之间普遍的日常语言。这一些移民和我的“海外华人”身份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之中有的是来留学第一代移民、或华侨移民的第二、三代等,中文在这些硅谷移民中还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这些年很努力地加强英文以融入美国的主流生活,中文对我来说还是属于母语(mother tongue language),也是拉近我和其他中文使用者(Chinese speakers)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马来西亚华人在美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在硅谷的中文汉语文化圈(Chinese-speaking community),还是以中港台三地的华人居多,团结力量更为坚实。由于大家都有着移民这个共同的背景,在各种议题上都会“抱团取暖”,“中文”对我来说就是“入团”的基本通行证。

    作为母语母文,中文当然还是我表达情感等最精确的语文。虽然我身处西方,中文是直接了解东方社会的重要工具。我也相信,中文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的一些价值观、处世待人及表达方式等。毕竟,语言就是整个文化核心的体现。
     
  2. 【问】很多家长都在质疑中文系毕业出路,你怎么看?
    【答】我认为,由于马来西亚目前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及急功近利,加上国家没有真正重视教育体制及发展学术科研,进而造成一些纯科研或学术研究的领域一直在萎缩。整体社会在追求短期利益多于长期有利的发展。譬如,马来西亚长期以来并没有承认及重视以中文书写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文学文艺及音乐发展上亦是如此。甚至,政府对中文教育普及化的支持度也还是备受华人社会的质疑。因此,中文系或其他文科等非热门科系的“经济效益”及 前途所在,自然地受到了家长的质疑。

    但是,这也是整体社会的短视所造成的。中国在区域崛起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如果家长们放眼区域及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发展趋势来看,著名中国科技企业,如:华为(Huawei)、联想(Lenovo),甚至是近期的阿里巴巴 (Alibaba)等,加上中国大专学府厦门大学,都纷纷入驻马来西亚开办中国分公司或分校来看,掌握多语、有中文造诣的毕业生在职场上肯定是更受欢迎的。中文系毕业生在语言及汉语文化的认识上更可称为“专业人士”,在这些公司的一些客服部、行政政、企划、对外宣传部、市场营销部、人事部等,都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许多学了几年中文的毕业生与中文系科班的毕业生,在语言文字的专业上无法相提并论。中文系科班生的一纸文凭,也将证明了他们在大中华区的文化及语言认识不再是“半桶水”,而是可以提交专业的成果,这也会受到外企的大力重视。除了外国企业在区域业务对中文人才的需求,马来西亚自身的政府部门也不乏中文系毕业生,正在协助政要或相关部门处理对华事物或国内华人的一些课题等。
     
  3. 【问】中文系毕业的你,为何会走入科技领域?是因为同时具备优秀的英语能力及科技知识吗?
    【答】由于居住在硅谷这个科技重镇,自然地将更容易接触到许多在科技领域的就业机会。由于是中文系专业背景,我的起步点也不是一开始就在科技公司。只能说时代创造了契机,使得中文系毕业的我能过超脱疆界的限制,让专业得到发挥。在进入科技公司之前,我第一份在美的工作是负责联系中美两地业务的“沟通桥梁”。这除了中文语言能力、还有对中国人文习俗等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我和中国同事合作无间,顺利地协助公司交付给在美客户的各种项目。无可否认,掌握好英语会让中文系毕业生有更大的优势。接着,我进入市政府的市议员办公室后,在市政府的资助下加强学习专业英语。这时候,可说是磨一把双刃剑一样,虽然英语还不是我的母语(native language),但是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提升。我也领悟到,工作就是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中文是我的硬底子,还记得整个市长、市议员办公室就我一个诣中文,中文访客来到市府就会派上我了。还有面向说中文的市民们解析政策、沟通各个区的民生课题等,我都可以帮忙沟通。

    得以进入科技公司,首先是我既有的专业对口(包括对中国及大中华区域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美的工作经验等,让我有了这么一个水到渠成的机会。市场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定义科技产品,科技产品更加“艺术品化” ( new artistic way), 尤其是近年软件的崛起更是创意及内容领头。而大中华(中港台)市场更是一个重要及无法被忽视的,中文系毕业的我正好在这个领域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立足点。
     
  4. 【问】你觉得中文系毕业的你,在工作上具备怎样的优势?
    【答】很多人没有真正了解到,中文系不是在学一种语言而已,而是学习一个语言文学文字背后的整个文化、价值体系。中文系毕业的我不只是能说读写流利的中文(这是语言学院的学习),而是了解整个中华文化、历史、哲学、文艺、习俗人情,甚至是各种现当代当代的议题。

    我想现今的职场,能找到说中文的人或许不难;但,若要找具备了解中国民情民风、现代议题的全方位、知道拿捏进退及掌握文化精髓的人,还是需要有专业训练的。我觉得中文系提供了这样的学术训练。我在工作上或许能学到一些业务流程及项目操作,但是,这种对大中华议题甚至是说中文民众或客户(Chinese speaking clients)的动态、需求甚至是其“口味”的无形捉摸, 进而懂得如何在业务运作及某些议题上“趋吉避凶”,才是中文系科班生真正的本领和优势。

    然而,要强调一点的是,现在各行各业发展都已经是跨领域、文理结合、以人文本,甚至是机器和人的共同合作。因此,我们也不能狭隘地看“中文系”这个科系而限定于语言文学的学习,其他的相关本领如多学一个外语、关心媒体时政议题、哲学文艺,甚至是时尚人文等涉略,都是中文系人给自己增值的好方法。
     
  5. 【问】能否和我们谈一谈你体悟最深的中西文化差异?
    【答】我觉得中西文化差异中让比较感到冲击的是,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作为个体的自由意识,这包括尊重个人的隐私、尊重个人的选择/梦想、尊重个人的专业等;东方社会则是一个“人情社会”,强调包容团结及群体,重视人情,包括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讲究老幼之分及君臣之分等。这一个差异在生活的各种层面感受尤甚,譬如:在西方社会里,因为尊重他人隐私,左邻右舍也不随便串门子,探访他人都需要预约;职场晋级不分年龄,表现特出哪怕再年轻也勇于闯荡并受到肯定。我想,也是以为这样的突然让硅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如脸书创办人Mark Zukerberg及SNAPCHAT的创办人 Evan Spiegel,他们在十分年轻的时候就创业成功。除了他们勇于追求梦想,这个社会也给了他们驰骋的机会和空间。当然,西方社会这种有理当道、尊重个人的社会,有时候也被诟病为“缺乏人情味”,以为每个人保持其独立性及保护个人隐私,人和人的情感自然较疏离。
     
  6. 【问】马来西亚年轻一代对于华文华语的学习兴趣不比从前,在体制上也选择放弃报考华文,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我觉得现在的马来西亚年轻一代的世界观还是比较封闭的。对于多考一科华文若在短期内没有看到有利可图,宁可减少麻烦弃考,以便专注掌握他们认为较热门及重要的科目。马来西亚当今的职场比较难让年轻一代看到学中文的重要性,而且中文在马来西亚实在太普遍,很多人觉得口语能说说就行,没必要在体制里去考写作文、文法等等。反观,在美国甚至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华人移民聚集的地方,华人移民都在想方设法自己办中文课后半让孩子掌握中文。因为放眼全球化未来的趋势,掌握多语肯定是一个优势,何况马来西亚简直就是学中文的好机会和好地方。只能说马来西亚年轻的一代或许没有受到家长或大环境的鼓舞,会选择比较容易走的一条路,进而放弃报考中文呢。在我看来,这是十分可惜的。我在职场上看到不少同事,甚至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同事,大学时期都选择中文为辅修语文,在工作上也努力锻炼中文。在马来西亚,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中文,然而他们却放弃报考,只选择日常的交流语言,这是十分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