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纪元首页 > 文学与社会科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系友访谈系列《在中文里发光》人物专访——陈力韶】

【系友访谈系列《在中文里发光》人物专访——陈力韶】

【陈力韶,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系友,商业文化杂志《企业家》副总编/《商》刊物总编/《众鲜家》负责人之一】

  1. 【问】有人说中文无用,你怎么看?
    【答】这不妨从源头说起。我本身是新纪元中文系出身,当年凭着对中文的热爱,一头栽进中文世界里,并无考虑太多未来出路如何。庆幸家人相当放心我的决定,并无干涉,否则 我也没有机会去台湾留学(笑)。中文有用无用,其实是一种坐标参照,视乎当事人的立场和思维。在我而言,中文系与哲学系/历史系相仿,在于训练个人思维逻辑、培养开放包容的心、看待世界的眼光大不同。千万不要局限在语文有用无用这个框框里,打破界限,外面的世界更美好。透过中文的训练,中文人一般在书写上功力较强,无论是感性或理论性的文章,皆可有 条理地叙述、罗列要点,甚至比其他人能快速掌握事件的重点。我认为这是优势。反之,缺点是会困在中文人的圈子里,或落入不食人间烟火的氛围。
     
  2. 【问】一般人认为中文系毕业生只能当教员,你认同吗?对于中文系毕业生出路,你有什么可以分享给时下年轻人及家长的?
    【答】不赞同,实际上中文系毕业生的出路很多元。与工程系、医科学生有一个固定且专业的职场平台相比,中文系学生毕业后或感到茫然,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引,然而这正 是中文系的可贵之处,不妨反思,如何结合自己能力、兴趣去发挥自己的专业。我更看重的是,如何利用本身的专业、思维态度去给自己创造一个发挥所长的平台。换言之,找到对的机会、正确表现自己,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平台。跳出框框是中文系学生应抱持的一个方向。就学期间可多接触其他科系或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让自己产生谦卑和包 容的心态,同时借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可激发本身更大的潜能。建议吸收的知识包括:建筑系、美学、咖啡、红酒、媒体、哲学、商业等各方面。另外,就本身看法提出小小建议。个人欣赏 国外大学有修习交换学生学分的制度,让学生留学国外,接触不同的人,扩大视野。同理,尽管我国并无此制度,但家长可仿照。家长可作为孩子未来人生的引导者,而不是制定者。家长 适当地引领孩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无论黑白都要有个认知,再从中告知对与错的观念。
     
  3. 【问】许多高中生因为华文难考A或其他因素而放弃报考华文,作为一个文商机构的负责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企业家》是中文商业文化杂志,透过记者的文笔宣扬大马各行各业的品牌故事,在这个领域中文人的思维及文笔无疑将加分不少。至于学子放弃报考华文,当中牵涉的因素就不赘述,唯个人认为,外界若一昧以传承中华文化的理由来鼓励报考,总有一天它的能量会消耗殆尽,学生再也找不到报考华文的其他理由。从平日里,家长、校方多从考试以外的角度去引领学生认识中文的美,自然而然要报考华文的想法就会种在他们心里。从经济角度和职场生涯看,无可否认的是在大马,中文职场能选择的平台不比英文市场来得大,但何不换个角度想,这是一个蓝海领域,反问自己能为它做些什么,同时给自己发光发热?加上现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下,以及高铁开通、支付宝引入后,所引爆的商机值得去深思和挖掘。
     
  4. 【问】不如跟我们谈一谈您的事业?
    【答】《企业家》是2001年创刊的大马中文商业杂志,至今有16年历史。随着时代演变,科技的便利使人不乏资讯匮乏,反之是在信息汪洋中找不到自己所要吸收的知识、或难辨真伪、或囫囵吞枣,这不是我们企业家团队所乐见的。作为新媒体平台,本刊积极对接优秀商 界后浪与成功企业人士。对于年轻企业家/创业家,非常欢迎你联系《企业家》,与读者分享你的故事。《企业家》提供的服务包括专业采访与摄影;精彩视频录制;组织讲座、展览、发布会;出版自传等等。与此同时,目前有各领域精英固定为本刊读者发表精辟文章,给读者留下真知灼见,激荡出不一样的思想涟漪。《众鲜家》是我们量身定制,以文字、画面或动态影像等方式来呈现饮食、创意、职人故事、生活感动、社会关怀、在地文化等面向。砂拉越诗巫中央市场有什么特别,为何是游客必访处?黑风洞你去过了没?......这些在地资讯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平台集结企划、设计、摄影、录影、采访、编辑、出版,讲座,将优秀的人、美好的事物、有影响的故事,以活泼有趣的面貌来展现。(按:可在脸书搜索“企业家”/众鲜家"之主页)
     
  5. 【问】至目前为止,经营上述两项媒体单位,难度在哪里?你觉得昔日中文系所学有没有帮助到你的事业?
    【答】我认为中文系所学的并非语文训练那么简单,而是内在的精神训练。这将对未来人生有莫大帮助。中文系所学的只是技术上训练,让中文人懂得如何用文笔去梳理、叙述事件 脉络;如何去思考表象以外的内涵。然而,真正内在的文化精神需要自己去持续挖掘,继续点燃心中对中文热爱的一团火。实际上,我工作性质是“沟通者/对接人”,如今码字部分将逐渐淡出,不过平时阅读到有共鸣的文章时,心里仍产生悸动。包括《明报》杂志、《亚洲周刊》、台湾《okapi》网站等等。我相信,这就是中文系带给我一生的瑰宝,让我透过文字去认识世界的美。在经营方面也有其难度,目前缺乏的是真正热爱这个环境,同时保持好奇心的人,继而通过文笔把美好事物散播出去。